欢迎来到工程塑料专业委员会…
信息检索
当前所在位置:行业动态
用互联网技术开发化工新材料,有没有搞错?
最后更新:2016-05-19    浏览:1878 字体大小:

    当前,“互联网+”发展如火如荼,石化各行业、各环节都在探索如何与互联网相加。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石化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化工新材料发展同样火热。当化工新材料遇上炙手可热的“互联网+”,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最近两天,多位业内人士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会碰撞出什么

★去除中间环节
★革新研发模式
★满足个性需求
★加速资源集聚


  “互联网+化工新材料,绝不是简单的产业相加,而是建立在互联网、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智能感知终端等多项技术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化工新材料发展模式的全产业链。类似微信、支付宝、滴滴打车等,大多都是传统产业融合互联网技术衍生出来的新价值和产业链,与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的概念内容相一致,可推动原有化工新材料行业企业研发、生产、管理、营销、服务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胡瑞平如是说。

 

  据胡瑞平介绍,在传统模式下,化工新材料创新研发效率很低、产业化周期较长,升级换代慢、严重滞后于工业经济发展的步伐。互联网与化工新材料行业的深度融合,将有助于突破产业发展的制约瓶颈,其创新带来的深刻变化一方面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优化整合,特点是扁平化、去中间化。比如,3D打印是一项互联网+化工新材料的制造技术,通过“云服务平台+软件+3D打印”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推动个性化定制生物医用化工新材料产业的迅猛发展,形成小批量需求的去中间化生产模式,使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进行交易。
  另一方面是化工新材料研发模式的革新。依托大数据的运算能力,推动关键化工新材料的研发、生产到应用的进程大幅度缩短,使成本降为原来的几分之一。以往一项关键材料从研发到应用需要10~20年,而目前国内外已有多家公司仅仅用2~3年时间就可以用大数据定制更好的碳环结构化学反应全新催化剂,研制出多功能添加剂以及太阳能电池用等多个方面的化工新材料。同时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的高通量组合材料实验平台,已广泛应用于功能材料、结构材料和催化剂材料的研制。
  “谁能最快、最大程度地将互联网技术用于化工新材料研发、生产和应用,谁就掌握了化工新材料制造业的主动权。”上海嘉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卫中向记者坦言,中国制造2025战略已经提出,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未来几年尤其是在制造业的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化工新材料行业可能很快打破传统产业格局。
  在赵卫中看来,传统化工新材料企业属于技术与产品创新的制造业,遵循着“研究—开发—试验—检测—制造—营销—服务”纵向化链条式发展模式,常见的是多家机构或公司完成整个产业链的部分或全部环节。这种发展模式,产业链较长且封闭,开放性和参与度很低。
  加之,生产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资源,特别是有些个性化或形状复杂的产品,由于生产难度高,采用传统生产方式不能制造出来,并且很难满足任何时间、任意地点、任意领域生产制造的要求,导致化工新材料产业累计总成本极高,不适应市场化发展。
  赵卫中认为,化工新材料企业的“互联网+”应该呈现出另一种景象。互联网技术引入到化工新材料企业,每个环节的资源都会产生集聚效应以及新的商业价值和机会。采用数字化技术对材料生产全过程中复杂化学物理现象和信息演变过程的定量计算、模拟与控制,可实现材料的数据制造和复杂个性化材料的精准制造。计算机数字仿真技术可以推动材料虚拟设计的发展,网络化技术使企业内部、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和用户之间实现了跨地域、跨领域的数据共享,实现协同设计、协同制造,可视化、个性化智能定制,从而大大降低综合成本。具体而言,我国新材料企业多为中小或小微企业,资金短缺或断裂都会给企业带来致命打击。库存积压是造成企业资金短缺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互联网技术帮助下这一问题可以缓解。另外,互联网模式下的营销策略能使企业告别产品是获取利润唯一方式的路子,可以更多通过提供服务和产品附加价值来实现盈利。

 

相加难在哪里

换设备花钱多
★改工艺风险大
★网络化投入高
★无案例可借鉴


  赵卫中向记者透露,目前,我国化工新材料行业的“互联网+”尚处于概念摸索阶段,少数企业和机构虽已纷纷展开研究和布局,但多数项目仍只处于调研和论证范围,鲜有企业实际成熟运行。我国政府及业界对化工新材料行业的“互联网+”寄予厚望,并对其出台诸多产业政策进行大力推动扶持,力求在这一领域与发达国家呈鼎立之势,但事实上具体到企业真正实施却是难上加难。


  赵卫中举例说,他们企业是生产高性能化工新材料的企业,实施“互联网+”对企业进行全面改造的难点主要包括:一是生产方式发生变化,生产线主体设备都得更新换代,同时增加工业软件包控制系统的投资巨大,这种变化的成本对大多数企业来说很难控制和承受,也会导致下游企业质疑而影响销售;二是多年形成的化工新材料工艺已经十分成熟,原有材料的研发成本已经得到充分摊销和释放,生产模式的改变短时间会导致成本处于高企阶段,极易遭到传统材料企业的价格竞争而处于竞争劣势,使企业生存出现危机;三是目前国内尚无同类产品的“互联网+”改造成功案例可循,首次尝试成本巨大,多数企业承担不起,所以多数企业都处于观望态度。 
  内蒙古华谊稀土有限公司总经理胡耀斌与赵卫中持有相同的观点。他分析认为,化工新材料企业在“互联网+”大趋势冲击下的确无所适从,只能艰难地展开探索。在当前全行业信息不对称,在政、产、学、研没有完全透明的宏观环境下,行业企业建立一个完整的化工新材料产业“互联网+”链条几乎不可能。
  胡耀斌指出,尽管我国化工新材料共享大数据还处在不断积累过程中,但随着材料基因组等新的研发模式和新思路的加入,使用大数据结合高通量试验已经在某些领域大大加快了化工材料的研发进程。企业的优势在研发和生产,移动互联网可以让企业在客户交互、数字化精准营销以及在PC终端系统的改造等方面增加优势。同时,企业也要借助互联网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化工新材料制造业依托互联网的转型升级不是政府或企业一厢情愿就可以实现的,企业内部全流程网络化投入太高,需要经历一个阵痛且漫长的过程。

 

这样走会好些

国家出政策
★投资引进来
★创新要协同
★数据当共享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互联网+”在我国传统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的路径和趋势,将成为其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命脉。因此探索如何利用互联网工具和手段,构建化工新材料自身的产业生态,打破产业链一根链条单向发展和资本聚集方式,形成多条多向产业链的商业发展模式是未来行业发展的蓝图。
  内蒙古科技大学工程中心主任张胤教授认为,化工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产业之一。为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美德日等发达国家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步伐。如何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对先进国家的超常规赶超,成为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面临的严重挑战。为此,我国政府先后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这有利于推动互联网向化工新材料生产领域的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行业创新能力。而打造中国化工新材料产业生态系统,不仅可以引发创新思维的集聚爆发,也可逐渐助推产业向有序化方向发展。
  针对化工新材料行业企业提出的难点问题,胡瑞平、张胤、赵卫中和胡耀斌等业内专家和企业代表提出建议:
  一是国家层面要继续加强细化配套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利用顶层设计推动“互联网+”与化工新材料的深度对接。尽快制定该领域的重大研究计划,建立国家级化工新材料创新示范基地,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提高企业实施“互联网+”的积极性,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化工新材料产业未来发展制高点,发挥行业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基础作用,吸引风险偏好型投资者涌入,建立一批细分行业的创新战略联盟。
  二是建立化工新材料行业的协同创新长效机制。鼓励行业企业在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地域、产业链不同环节深入交流和合作,实现多领域、跨学科、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以生产经营实际需求为牵引,开展政、产、学、研、用交融的材料创新模式,从根本上改变科研、生产和应用长期脱节的局面。
  三是建立化工新材料数据集成化标准和规范。建立数据共享有偿使用体制和机制,破除不同利益壁垒。同时实施新材料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提升从大数据中获取信息的能力。结合国际领先的以云计算、互联网和物联网为主的信息技术手段,为企业提供创新知识和工程数据的开放共享服务,从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培育壮大衍生业务模式,提升利润水平。 


 

 打印本文本   |    收藏本文   |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