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程塑料专业委员会…
信息检索
当前所在位置:热点提示
权威人士说经济走势“ L”型,石化行业该如何寻求突破?
最后更新:2016-05-16    浏览:1657 字体大小:

   5月9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发《开局首季问大势》的权威人士专访文章,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权威论述。连日来,这篇文章在社会上尤其是产业界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文章提出的论断和观点,也被视为中央高层在给当前经济工作定调子、鼓信心、指方向。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一季度,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实现了经济发展、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较好开局,总体态势符合预期,有些亮点还好于预期。具体到石油和化工行业,一季度也可谓开局良好,主要石化产品产量平稳增长,市场趋稳向好,价格探底回升,利润增速由负转正。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一季度不论是宏观经济还是石化行业经济,其良好开局的内因或驱动力,主要不在于我们所期待和力推的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而是在于沿袭“老办法”,即投资拉动或行情驱动。一季度,房地产红火与固定资产投资快增对宏观经济的贡献极大;而石化行业的走好,与石油等大宗资源产品价格反弹关系极大。而我们所面临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石化行业的产能过剩、创新不足、成本高企等问题也未有明显改观,一些新的问题又暴露出来,后期不确定性和风险隐患依然重重,下行压力也并未消减多少。
  基于此,文章对后期宏观经济走势作出了权威论断:我国经济运行将呈L型走势,且这个过程将延续数年。期间,总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并存的格局难以出现根本改变,经济增长不温不火,顶层体制机制性变革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成为经济工作的着力点。
  对石化行业而言,一季度油价反弹带动石化产品价格回升只能归为意外收获,油价和行情变幻莫测,行业要对后期出现反复做好充分思想准备。因此,摒弃机会主义和游击策略,直面行业和企业面临的现实矛盾和发展瓶颈,着眼长远和由大变强的目标,在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中心工作上踏实求进,才是正途。
  《人民日报》文章传递给我们的另一个信息是,当前经济运行分化的趋势正在加速。东部沿海地区以及以重庆为代表的内陆省份锐意改革,率先推进适合本地的供给侧改革,经济企稳回升的势头也尤为明显和强劲;而东北和中西部地区一些资源型省份改革动作较慢,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山大”。不少企业结构调整迈出实质性步伐,主动抑制盲目扩张冲动,收缩战线、突出主业,有的已从“减量提质”转为“量质双升”;也有很多企业依然随波逐流,在迷惘、等待中煎熬。
  从石化行业来看,分化同样明显。石化大省山东加快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和“打非治违”工作力度,关闭化工生产企业651家,责令整改企业2157家,启动搬迁的危化品生产企业175 家,真正动刀子、碰钉子。东岳集团、多氟多、金正大、巨化集团等一大批企业瞄准有发展前途的新产业领域,以极大的勇气率先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发展的活力和生命力已然快速迸发。当然,也有不少地区和石化企业,外部无市场竞争优势,内部无多少家业托底,却还是不愿动、不敢动、不会动,守着一个烂摊子,前景堪忧。
  《人民日报》文章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生命线’,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石化行业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正是结构性失衡。因此,在稳定行业经济运行的前提下,扎实推进淘汰落后产能与僵尸企业、逐步消肿过剩产能,创新驱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快速补足高端产能,是我们打赢这一场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的先决条件。
  《人民日报》文章再一次给我们传递了“前途光明,道路曲折”的信念,在“L”型走势中求上进与突破,石化行业才刚刚起步,步子不妨再大一点、急一点。


 

 打印本文本   |    收藏本文   |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