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程塑料专业委员会…
信息检索
当前所在位置:行业动态
德勤化工高管的三点忠告,不看一定后悔
最后更新:2016-03-30    浏览:1521 字体大小:


  当前石化行业所处的环境比以往更为复杂,除了国际油价低位徘徊、产能过剩等不利影响外,工业4.0带来的新技术对于石化行业传统模式形成的冲击也在逐步加大。3月中旬,德勤全球化工行业主管合伙人杜恩·迪克森(Duane Dickson)到访中国,与德勤中国化工咨询总监李佳明,一同接受了中国化工报记者的专访。两位专业资深人士从全球视角分享了他们对国际石化行业三大发展趋势的研判——产能过剩抑制了投资热情、以并购重组提升业绩以及新技术新产品带来新动力。结合三大趋势,两位专家给中国石化企业梳理了发展思路:在充满挑战和变革的环境中,尽快适应新业态,并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

消除过剩要有大局观


  “从对行业的追踪中我们看到,上一轮景气周期大量投资造成的产能过剩依然十分严峻,尽管一些大项目担心亏损已经宣布延迟或搁置,但巅峰期的投资要到2016年年底和2017年年初才能完全释放,而市场需求却没有明显增长,供需失衡将进一步加剧。虽然低油价对石化下游行业来说是件好事,但消化产能过剩的过渡期却十分艰难。在中国,这一情况更为严重。”杜恩·迪克森对记者表示。
  杜恩·迪克森介绍,在目前形势下,国际石化企业大多数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了提升企业运营效率的项目中,同时大幅度降低了对新项目的投资。美国在过去几年宣布的乙烯裂解装置目前只有1/3投产,一些世界级规模项目并没有按原计划建设,中下游的化工项目也是如此。
  针对中国情况,李佳明表示:“扩大内需对于中国来说十分重要,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如果是建立在出口之上将会是十分危险的。比如,中国氮肥行业产能过剩是不争的事实,但依然有一些产能在新建,理由是出口。而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以页岩气为原料的氮肥产能大量投产,使美国从氮肥的进口国转成自给自足甚至出口,原本出口到北美的中东产品就会另寻出路,中国氮肥如果瞄准出口将会面临巨大挑战。”
  李佳明认为,全球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国际市场的供需关系会相互影响,产生连锁反应,企业在规划发展时应该有国际视野,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并购重组要放眼长远


  去年以来,全球各大化工公司的并购重组异常活跃,杜恩·迪克森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低迷的市场环境使大多数公司经营面临压力,一些公司开始借助外延增长方式,通过并购重组来改善业绩。并购频频发生的另一个原因是目前一些优质资产的估值回到了正常水平,农化以及碳纤维等新材料板块成为抢手的业务板块。”
  “在一些公司忙着收购资产的同时,其他一些公司却在拆分和剥离原有业务。无论是并购还是剥离,各大跨国公司对于旗下资产进行调整最重要的决策依据是,能否通过不同的价值战略来获得更好的运营模式,使资产获得更高的估值。西方一些大公司在一些看来没有竞争优势或发展空间不大的产品线上,毫不犹豫地选择退出,即使这些资产过去几年看起来价值很高。”
  变化的是业务组合,不变的是对资产效率最大化的追求。国际大公司如此,中国的企业也不例外。李佳明提醒:“在全球化工行业的并购浪潮中,中国化工企业业务重组也势在必行。然而资产并购不是单纯地收购那些高利润的业务,而是对战略性转折的深思熟虑。企业要做的是从长远战略出发,以长期的竞争优势和盈利能力来决定业务的取舍。并购只是一个手段,背后更重要的是对公司长期发展战略的研究和思考,未来的发展领域在哪里、增长空间有多大是每一家企业的必答题。”


业务转型要有紧迫感


  杜恩·迪克森告诉记者,去年德勤曾发表了一份名为《原料棱镜》的报告,其中提到,未来两类石化公司有发展前景,一类公司被称之为资源拥有者,他们在大宗化工品上占据绝对的领导地位;另一类公司则是新技术和新解决方案的提供商,这类公司增速会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李佳明认为:“中国多数石化企业不属于资源拥有者,在国际市场上难有竞争优势,同时他们也不大可能很快转型为解决方案的提供商。所以中国将有一大批的公司被夹在中间,他们成本不具优势,在产品销量上没有太多增长空间,其他国家也有许多这样的公司。对这些企业来讲,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调整产品组合是必须的。供需关系在过去几年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企业要以比以往更快的速度进行产品调整,以适应环境变化,才能更好地生存发展下去。而中国企业恰恰缺乏调整的紧迫感和快速反应能力。” 
  “对于提供解决方案的公司而言,增长空间是有的,但新的市场空间并非轻而易举地就能获得。下游企业对于成本和产品性能均有较高的要求,如果化工企业不能快速转型,为用户提供满意的方案和系统,这个机会就会丢掉。比如由于化工企业不能满足要求,一些汽车和电子产品生产商就会自己研发,发展出自己的配套能力。化工企业必须要有紧迫感,尽快转型,否者这些机会就不再属于你了。”李佳明表示。


 

 

 打印本文本   |    收藏本文   |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