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程塑料专业委员会…
信息检索
当前所在位置:热点提示
塑料制品作为刚需 短时间杜绝基本不可能
最后更新:2016-02-23    浏览:9058 字体大小:

 

    “在检查中发现,农贸市场几乎看不到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多是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还有一些五颜六色的二次回收料不可降解购物袋。”去年8月,吉林省多部门联合检查组到白城市、松原市和延边州突击检查“禁塑令”执行情况后,在报告中写道。
  吉林省发改委产业协调处副处长刘大蔚深有感触,“检查时,商户拿出符合标准的可降解塑料袋,可一转身又用起了原来的袋子。”
  据悉,为减少“白色污染”,塑料包装袋生产企业必须通过环保部门审批,采取可降解原料。
  对此,云南省某基层环保部门负责同志告诉记者,“限塑令”实施后,该基层环保局再未接到过相关申请。事实上,不少未经审批的“黑作坊”仍在偷偷生产,“有的以配电房为掩饰,有的以生产包装盒鱼目混珠,在其隔墙背后偷偷生产,非常隐蔽。”
  而据云南省某基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同志介绍,对于菜市场等违规使用塑料袋的行为,大多数时候只能进行宣传教育、收缴违规塑料袋,想要查获“黑作坊”非常难。此外,在“限塑令”颁布初期,工商、质检等部门都曾采取专门措施推进该项工作,而随着近年工作转入常态化,力度也有所减弱。
  基层市场监督管理局在执法过程中也存在困难。“除了少数肉眼就能看出违规的塑料袋,不少塑料袋基层执法人员也很难分辨到底合不合格。”该负责同志说。
  大型超市购物时,顾客自带“装备”渐成习惯
  2月16日,记者来到位于吉林长春市绿园区的一家大型外资超市。往日,水果蔬菜摊前随处摆放的手撕袋消失不见,当顾客将选好的水果蔬菜拿到称重处时,工作人员才拿出袋子包装称重。
  “一年下来,我们超市塑料袋的销量降低到‘禁塑’前的1/3,许多顾客都是自带‘装备’来购物。”超市副总经理张雪峰说。
  记者获悉,2015年1月1日起,吉林省开始禁止生产、销售、提供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塑料餐具,成为全国首个全面“禁塑”的省份。从那时起,类似于张雪峰工作的超市,不管是超市免费提供的手撕袋,还是顾客付费的手提袋,全是聚乳酸全降解食品袋,而且来自吉林省报备信息的可降解塑料袋生产企业。吉林省政协委员卢冶说,“不经意间,发现身边快餐店的塑料餐盘、叉子都已是可降解的了”。
  目前,“吉林省已初步形成市场供应主渠道,一线大型连锁超市已与生产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供应关系。”吉林省发改委副主任宋刚介绍,全省大型商场不可降解塑料产品替换率达到90%。
  然而,记者走访了长春市一家较大的农贸市场和光复路小商品批发市场后发现,从顾客手里拎的塑料袋,到摊位上摆放的塑料袋,形形色色,却很难见到标准的可降解塑料袋。“街上每天有骑‘倒骑驴’的小贩来送货,一包塑料袋80个,才4块钱。”街边卖冻梨的一位大娘说的,就是不符合标准的塑料袋。
  显然,“限塑令”的实施,在农贸市场、大型商场两重天,而记者在云南也发现了这种情况。
  2月15日,记者在昆明某菜市场发现,商贩还是习惯用塑料袋简单包装。超市塑料袋都有可降解标志,而菜市场塑料袋更为轻薄,并没有标注是否可降解。对此,多半摊贩表示并不清楚。“袋子小,用用没啥!”一位摊贩不屑地说。
  “黑作坊”生产多,基层监管执法困难
  “在检查中发现,农贸市场几乎看不到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多是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还有一些五颜六色的二次回收料不可降解购物袋。”去年8月,吉林省多部门联合检查组到白城市、松原市和延边州突击检查“禁塑令”执行情况后,在报告中写道。
  吉林省发改委产业协调处副处长刘大蔚深有感触,“检查时,商户拿出符合标准的可降解塑料袋,可一转身又用起了原来的袋子。”
  据悉,为减少“白色污染”,塑料包装袋生产企业必须通过环保部门审批,采取可降解原料。
  对此,云南省某基层环保部门负责同志告诉记者,“限塑令”实施后,该基层环保局再未接到过相关申请。事实上,不少未经审批的“黑作坊”仍在偷偷生产,“有的以配电房为掩饰,有的以生产包装盒鱼目混珠,在其隔墙背后偷偷生产,非常隐蔽。”
  而据云南省某基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同志介绍,对于菜市场等违规使用塑料袋的行为,大多数时候只能进行宣传教育、收缴违规塑料袋,想要查获“黑作坊”非常难。此外,在“限塑令”颁布初期,工商、质检等部门都曾采取专门措施推进该项工作,而随着近年工作转入常态化,力度也有所减弱。
  基层市场监督管理局在执法过程中也存在困难。“除了少数肉眼就能看出违规的塑料袋,不少塑料袋基层执法人员也很难分辨到底合不合格。”该负责同志说。
  专家建议应严控源头
  面对仍存在的“限塑”难点,如何更好管控?

  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理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明认为,不达标的塑料袋依然泛滥原因很多,“塑料制品符合人们追求方便快捷的生活习惯,替代品还没跟上,对环境污染的后果认识不足,加上相关部门不作为、查处不严、执法缺位、舆论引导不够,才会导致塑料制品泛滥。”
  “关键要从源头控制。”刘大蔚介绍,“以吉林省为例,不可降解塑料袋主要来源都是外埠,每天仍有大量产品进入吉林。由于缺少相关法律、法规,堵住不可降解产品流入是一大难题。”
  卢冶认为,吉林成为全国首个全面“禁塑”的省份,而大环境并未给吉林省“禁塑”提供便利,反而让吉林省面临多重考验。例如,“谈到环保,群众在意识里认可,可在行动上却打了折扣。农贸市场免费提供塑料袋成了习惯,顾客也习惯了这种方便。”
  对此,云南大学生态学与环境学院院长段昌群指出,塑料制品作为一种刚需,短时间内杜绝基本不可能,“只能通过减量化,依靠循环利用、舆论引导、政府技术支持和政策引导来进行抑制”。
  但在刘大蔚看来,每一点成果都是激励人心的,“我们以‘蚕食’的方式展开,大型超市全部占领,逐渐向中小市场进攻。”据介绍,吉林省“禁塑”条例将新增召回制度和罚没处罚,对禁塑实施产品目录制,加强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同时,强化环保部门、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商务部门等多个协同部门的职责。
  “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初从超市换上可降解的手提袋,不经意间又发现手撕袋也是可降解的。有改变,就有成效。”卢冶说。

 

 打印本文本   |    收藏本文   |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