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程塑料专业委员会…
信息检索
当前所在位置:政策法规
我国化工行业应抢抓零关税 促进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最后更新:2015-07-15    浏览:7662 字体大小:

       中国与澳大利亚正式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后,中国签署的自贸协定已增至14个,涉及22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对外签署越来越多的自贸协定,无疑为出口企业拓展国际贸易提供了更加宽阔的空间,并为挺进相关国家纵深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这特别为长期处于贸易逆差地位的化工产品提供了改善乃至逆转的机会。但我们也应看到,零关税是把双刃剑,同时也为他国优势产品进入我国市场提供了便利。

  自由贸易协定是两国或多国间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目的在于促进经济一体化,其目标之一是消除贸易壁垒,允许产品与服务在国家间自由流动。从理论上讲,自贸协定消除了贸易关税壁垒,容易让更多产品长驱直入相关协定国家,为扩大外贸易创造了有效竞争条件。

  自贸协定零关税条件下,在看似祥和、友好、宽松的市场表象背后,其实充满了商品经济不可或缺的竞争因素。正如国内出口企业一样,对方企业同样获得了几乎等同的诸多有利条件,甚至比国内企业还要多出许多优势。在已签署14个自贸协定所涉及的22个国家和地区中,瑞士、韩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整体制造水平都不输于我国。

  显然,制造业水平先进,则意味着产品技术含量高,劳动生产率高,产品竞争力强,冲击与占据对方市场的能力也就越大。这也意味着在同样的开放性市场,制造业先进的一方竞争力越强。由此可见,我们不能仅看到零关税有利的一面,“忧”的一面也应了然于胸。零关税无疑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规则绝不会刻意袒护一方而损害另一方。

  需要特别注意是,我国制造业原有的人工成本优势正在快速消失。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商品平均制造成本今年就可与中国追平,3年后将比中国便宜2%~3%,为此美国三分之一的组装业决定迁回本土。这就意味着随着劳动力成本和物流费用的快速提高,我国制造业既有优势渐失。其实,这从近年来沿海地区加工密集型企业陆续搬迁东南亚即可看出端倪。

  因此,在国家签署自贸协定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为适应这种新形势,并在外部市场开拓方面争取主动,国内制造业水平亟待快速提升,产品质量亟待迅速提挡,制造效率亟待大幅提高。从国家层面上看,要通过进一步减税降费,降低企业出口成本,使其获得价格竞争优势,能够让化工产品走出去,能够赚钱增值。从化企层面看,要通过研发或引进技术,提高装置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赋予产品纵横全球市场的能力。


 

 打印本文本   |    收藏本文   |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