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首辆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碳纤维新能源汽车在江苏盐城奥新工厂正式下线。该车在国内首次采用全碳纤维材质乘客舱设计,融合智能能源管理系统、碳纤维轻量化车身技术、轻质高强高韧铝合金底盘等核心技术,与同类汽车相比车重减轻50%、零部件减少40%,为电池腾出重量空间,降低单位里程能耗,提高了动力和续航里程。
目前,汽车轻量化已成趋势,汽车对碳纤维的应用从2014年开始“发热”,宝马等国际著名车企均已推出碳纤维汽车。未来随着汽车轻量化的发展,以及航空航天、风电等产业发展的需要,碳纤维产业将迎来重大机遇。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会长赵向东表示:“未来中国四大产业——大飞机项目、海上风力发电、汽车轻量化及高速铁路的发展,将带动碳纤维市场强势增长。预计2015年国内碳纤维需求量将达到15000吨。”
技术进步
鉴于碳纤维产业的广阔前景,近年来不少企业纷纷选择进入碳纤维领域。如,方大炭素2013年收购方泰精密100%股权,将公司业务向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领域扩展。北京城建2014年12月26日发布公告称,拟以不超过2.5亿元的价格收购江苏航科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10%股权并向其增资。
与此同时,作为新兴产业,碳纤维发展也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财政部2013年发布的支持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名单中,就有湖南博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涉及碳纤维的项目入选,数量占比最大。
虽然国家、企业发展碳纤维的热情高涨,但是多年来,我国碳纤维产品一直与国外产品存在很大差距。为了赶超国外先进技术,我国不断加强碳纤维技术研发,目前已经获得了长足进步,T700、T800、T1000等产品的工业化相继取得突破。
据了解,我国目前从事碳纤维生产的企业有30多家,其中已有多家企业可稳定生产T700级军用碳纤维产品,中复神鹰公司的T700生产线是全球第3家采用干喷湿纺工艺体系的生产线。2012年,江苏航科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建成我国首条T800级碳纤维生产线,并实现稳定批量生产。除江苏航科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外,目前,中简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太原钢铁集团等单位也已着手T800碳纤维产业化。
2014年2月,江苏航科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又研发了T1000碳纤维,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性碳纤维检测分析中心和北京化工大学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研究所等单位测试,纤维性能达到标准要求。业内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千吨级T 1000碳纤维生产线和百吨级MJ系列碳纤维生产线,并可以开展T1200和M70J等更高性能纤维以及专用复合材料的研制及产业化工作。
“我国碳纤维复合材料已经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应用水平,形成了一支从设计、材料到制造配套的研发队伍。”中国复合材料工业协会碳纤维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蔡金刚表示。
发展受阻
虽然我国碳纤维产业取得一些突破性进展,但是在下游应用方面仍然表现平平,我国高端碳纤维产品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并未改变。
深圳市星光电热制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玉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在一些应用领域,我国碳纤维材料基本依赖进口,主要原因是国内企业生产的碳纤维的质量与国外相比尚有一定差距。
“我国的碳纤维材料产能、质量与日本东丽、美国杜邦等国际巨头相比差距很大,规模效应体现得并不理想。”赵向东介绍说。
除此之外,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也是影响国内碳纤维下游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业内人士表示,国内碳纤维生产企业T300的单线最高产能是1000吨,生产运行速度慢、运行工位少、装备保障能力弱、实际产量低、产品均匀性和稳定性差,导致国内产品生产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弱。
而在本身生产成本较高的情况下,我国碳纤维生产企业还受到了国外厂商的蓄意打压。据赛迪智库原材料工业研究所研究员张海亮介绍,近年来,国外企业对国内碳纤维企业一直存在低价竟销的现象。我国每稳定生产一个级别的碳纤维后,国外企业的价格就大幅下降一次,这对我国碳纤维生产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成本压力。
张海亮表示,在我国碳纤维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也不具备国际竟争力的情况下,面对国外企业的打压,我国应积极推动实施贸易保护。
联合攻关
“碳纤维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又是幼稚产业,一定要把碳纤维产业发展政策导向的基点放在战略产业和起步产业的两个层面上,继续实施专项支持,重点持续支持优势企业,使其尽快提升技术、产品及应用水平。”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相关负责人金桥表示。
目前我国碳纤维产业已经形成了几家大型企业,集中度相对提高。这些大型企业专业化技术基础雄厚,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拥有一定的上下游产业链配套发展优势。金桥建议,应成立碳纤维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扶植这些具有竟争优势的企业。同时相关产业组织应积极发挥政府和企业联系纽带的作用,及时向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反映碳纤维产业发展遇到的实际问题和企业心声,为促进碳纤维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从当前我国碳纤维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单靠某一个研究机构或企业是无法突破的,需要依靠多部门联合攻关。”金桥表示。
“我国碳纤维产业发展任重而道远。”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在中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发展联盟成立大会上曾表示,碳纤维产业未来要下大力气加强应用牵引,“碳纤维产业联盟成员之间要加强沟通合作,特别是重点应用企业要根据自身产品需求,对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企业提出详细需求,在整个产业链框架下进行系统创新,联合攻关。”
为进一步推动下游应用,中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发展联盟近日在北京召开专题会议,议定在航空航天、风电装备、电力传输、轨道交通、汽车、土木工程等6个领域建立碳纤维产业化应用的专项工作组,并委托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中国南车中央研究院、汽车轻量化绿色科技联盟、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等6家单位担任上述领域的组长单位,牵头碳纤维产业化应用工作。相信随着一系列工作的展开,我国碳纤维产业终将迎来“黄金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