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的塑料原料,可以生产成矿泉水瓶;在回收利用后,又可以生产成农用地膜;被回收利用后,还可以生产成塑料桶;再次被回收利用后,仍可以生产成育苗杯或太阳网……可以回收再利用,是塑料这种合成材料的最大优点,在资源日趋匮乏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因为种种限制,海南省的塑料再生行业正处于举步维艰、夹缝求生的尴尬处境。
“绿保”之忧
位于海南省海口市长流镇琼华村的海口绿保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堆积如山的矿泉水瓶碎片正在等待回炉再生。记者在车间看到,这些被废品回收点破碎后的塑料瓶,被生产线设备洗净后,再经过高温消毒,就可以直接进入成粒车间生产成塑料颗粒,以便今后的再加工。
“这些就是不错的塑料生产原料,只不过因为是废旧塑料生产,所以不能再用于制造矿泉水瓶等食用塑料产品。”该公司执行董事范敏告诉记者,这些矿泉水瓶在回收后可以再生产成农用地膜和农药瓶等塑料产品。
海口绿保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是商务部第二批全国再生资源建设体系的海南分拣中心,主要从事各类废塑料瓶、农药瓶、废渔网、废纸类等废旧物资的回收加工。该公司在海口有20个回收加工点,三亚设有10个,其他市县有22个加工点,全省共52个加工点。全年可回收加工废农药瓶、渔网等塑料约l0000吨,占海南废旧塑料回收市场份额30%。
“矿泉水瓶回收是公司的主要产业之一,每年可回收瓶类8000多吨。”范敏介绍,目前全岛一年约产生24000吨废旧塑料瓶,他们公司回收了超过三分之一。而这类塑料瓶在再生产过程中的损耗率仅为3%左右,所以这块的资源再生可以为社会创造很大效益。
作为海口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的副会长单位,尽管绿保公司在海南省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颇多建树,却也面临着诸多困难。
“原材料和人工费上涨都不说,用地是困扰我们这类企业最为实际的困难。”谈及企业处境,范敏说,塑料再生因为需要堆放废品的原因,占地需求很大,而绿保公司是租用的琼华村集体土地流转用地,虽然租期的20年才过去了9年,但随着城市规划的发展,该公司所处的海秀路路段将来极有可能面临拆迁等问题,而且目前我市市区内正在进行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的外迁。而我市乃至海南省又都没有规划过该类企业用地,所以今后一旦面临拆迁,企业将何去何从?
“明达”困境
在海南乐东黄流镇,乐东明达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的一座废旧塑料堆积场里,如小山般高的矿泉水瓶难以计数。公司总经理潘明明告诉记者,旧矿泉水瓶回收价格一般是一毛钱2至3个,而因为没有工人,光这个场地里就已经堆积了上百万元的瓶子。
“去年的工人工资是三四千元一个月,今年工人又提出要再涨两百元,不然回家过年后就不来了。”潘明明无奈地说,这几年工资不断上涨,而再生塑料这个行业本来就利润不高,再加上废品收购价也在上涨,所以这个厂因为没人上班暂时停产了。
废品收购价上涨是不争的事实。以回收农用地膜为例,今年的回收价为2000元每吨,而在三四年前才每吨千元左右。再加上近年来租地价格不断上涨,而塑料堆放需要很大场地,这些都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明达公司成立于2006年,专营回收加工农用大棚膜、地膜、肥料编织袋、喷灌带等,每年回收加工约5000吨。该公司仅在乐东就有3个回收加工点、5条生产线,回收的废旧塑料占乐东全县的50%以上。回收加工后的成品塑料颗粒,公司员工称为“二料”,一部分自用,一部分在行业内销售。而该公司在海南三亚设的工厂专门生产“潘塑”牌地膜和喷灌带,年生产能力达到2000吨,专门供应三亚、乐东等地的农户。
“我们这个行业还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场地。”潘明明说,他在三亚的厂正面临征拆搬迁,刚投产几年就要搬迁,投资难以回收是个问题,而现在要找到新的生产场地建厂也是个很麻烦的事。近期,他正在乐东寻找合适建厂的土地。而按照明达公司的发展规划,除了乐东、三亚、定安和陵水的回收加工点和生产线外,还计划在其他市县设立回收加工点。
“土地是建厂最大的难题。”潘明明解释说,首先再生资源回收行业需要较大的场地,同时还有排污标准,而目前又没有相应的规划用地,所以说土地是制约再生资源行业发展的枷锁。
废弃之痛
塑料制品是构成“白色污染”的主要元凶。实验数据表明,塑料中常用的聚乙烯(PE)在自然中的分解时间在200至300年,这个过程中,污染严重,同时,分解后对土壤、环境、地下水系造成的污染,现代研究及科技手段尚无法系统解决。
海南省塑料行业协会秘书长周鸿勋说:“说起农业污染,我们首先想起的是农药、化肥、污水这些老面孔。近年来,农业污染又出现了一张新面孔———残留地膜。而海南是热带农业大省,现代农业对地膜等农用塑料制品的需求量很大。”
据海南省农业部门不完全统计,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海南省推广地膜覆盖栽培面积分别为100万亩、120万亩、224万亩、240万亩、300万亩。海南的农用地膜多为黑色塑料膜,厚度在0.02毫米至0.022毫米之间,每亩地约需14.5公斤,按照2013年瓜菜种植面积300万亩计算,约需黑色地膜4万余吨。由于回收成本高,产值小,这些地膜仅有30%-50%被回收利用,仍有大部分残留于土地当中。有专家指出,残留地膜的危害更甚于城市中的塑料袋,它无法降解,增加了土壤的不透气性,加上化肥造成的土壤板结,使耕地面临严重的退化下降。
从省塑料行业协会了解的数据表明,目前海南省塑料回收加工企业数量100余家,每年回收近4万吨。然而,从事再生塑料回收利用及加工的企业和人员虽然数量庞大但不稳定,主要以个体户为主,底层无业者为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