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入宁波材料所后没多久,朱锦就先后完成了两项技术的转移转化,从开始由所领导牵线搭桥到后来自己寻求合作伙伴,他希望更多企业能使用上自己的技术并获益。
作为科学家,他掌握着国内甚至国际上高分子应用技术的前沿;作为创业者,他有丰富的国外企业项目管理经验。很多人以为他回国是看中了国内的大好机遇和广阔平台,定会自立门户大展拳脚。可他却说,“不,二者只能居其一”。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所(以下简称宁波材料所)研究员朱锦。作为宁波材料所“把论文写在流水线上”的典范,他对自己有明确的定位。
“创业需要企业家全身心投入,而科学家的工作也不能一心二用。”朱锦告诉《中国科学报》,他认为自己如果要胜任科学家的工作,就没法再分心管理企业。
曲折回国路
早些年在国外时,朱锦先后任职于多家美国企业。他曾带领团队开发出近十种商业化产品,其中包括以其名字命名的产品品牌Zhutrex。
2009年,他已经是日本矢崎公司北美研发中心的项目经理和资深科学家。在外人看来,他在美国的工作和生活已经步入正轨。
然而,只有朱锦自己知道,回国的念想在他心中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日益增强。
回国前他也曾考虑过创业,只是发觉自己离开太久,对国内的环境也不太熟悉,贸然创业可能要让家人与自己共同承担风险。
“比起领导一家企业,我更擅长带领一支科研团队。”于是朱锦考虑找一家科研单位作为自己回国的落脚点。因为从中科院离开,他对中科院的研究院所也有着一定的感情,朱锦就把目标锁定在了中科院。
我国的高分子产业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经过权衡科研和产业氛围后,朱锦将范围缩至长三角。
宁波余姚,是中国的“塑料城”,这对从事高分子应用研究的朱锦来说无疑是一块材料宝地,新成立不久的宁波材料所也成为最适合朱锦的科研平台。
技术被转让
朱锦回国后干的最具影响力的一件事,就是将自己研发的生物基无醛木材胶黏剂技术以1088万元的价格转让出去,并由研究所与企业出资共同成立宁波中科朝露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2009年8月,朱锦落户宁波材料所后,创立了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研究团队。如今,团队成员包括2名研究员、3名副研究员、1名高级工程师、8名工程师和博士后等在内的40人。
组建团队的同时,朱锦还迎来了项目的开门红。在宁波材料所领导的牵线下,朱锦将自己研发的生物基无醛木材胶黏剂技术顺利实现了转移转化。
“在这个项目的转让中,我几乎是被推销出去的。”每次回忆起这份技术转让合同,朱锦总感觉好像是提前草拟好的,自己带着技术前去即可。当然,在前期的对接工作方面,宁波材料所领导和转移转化办公室人员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合作进展也很顺利,虽然投资方并不是行业内的企业,但产品和销售业绩都比较出色。以该胶黏剂生产的木地板已投放市场:地板龙头企业大自然地板、德尔地板和兔宝宝地板分别推出了“APG大豆胶云健康地板”、“无醛添加地板”和“植物蛋白胶地板”等。
朱锦的这项生物基无醛胶黏剂技术不仅赢得了国内市场的认可,还获得了美国的订单,短短几年相关产品的销售额已经突破亿元大关。
让板材告别甲醛,朱锦不仅通过自己的技术实现了最初的设想,还将其推向了市场。“应用技术产品能在市场斩获好评,这也是对我工作的高度认可。”朱锦说。
虽然这个项目的进展很顺利,但朱锦心中却仍有些许遗憾:毕竟自己没有主导参与最初的项目对接,没有与企业家在合作前就成为朋友,在一些理念上仍存在分歧和差异。
朱锦从心底希望自己能推动一项技术转移,并且也一直在等待这样的机会。
自己当推销员
2010年,回国一年后,朱锦已经融入了新的工作和生活中,同时他也有了自己在国内的圈子。这一年,朱锦频频与一个叫王熊的人接触,而王熊是宁波家联塑料用品制造有限公司的董事长。
宁波家联塑料用品制造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一次性餐具生产企业,大部分产品出口美国,朱锦看中的正是这点。他研发的聚乳酸/淀粉全生物基可降解复合材料正需要一家这样的企业进行技术转化。
“我们最初的见面从来不谈合作,但彼此其实都知道各自是干什么的,因此谈论最多的就是生物可降解的一次性餐具。”朱锦很得意自己当年采取的合作策略。
通过几次交流,朱锦发现王熊从心底很渴望拥有生物可降解一次性餐具的技术,之前也接触过不少这样的技术所有者,最大的顾虑就在于技术是否可靠。
2012年,交流了一年半之后,朱锦的技术终于赢得了王熊的认可。当年6月,朱锦与王熊分别代表研究所与企业,签署了《聚乳酸/淀粉全生物基可降解复合材料产业化合作协议》,合同技术交易额为1500万元,并联合成立了宁波家塑生物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这一次,朱锦亲力亲为促成了这次合作。“感觉自己干了一回推销员。”朱锦说,“虽然时间长了点,但后面的合作异常顺利。”
去年这个项目近万吨的生产线已经开工,聚乳酸/淀粉全生物基可降解复合材料获得了欧美重要环保证书,并于2013年10月开始出口美国。
“技术研发是我的本质工作,如何说服企业认可我的技术,还是我第一次尝试。”朱锦告诉记者,“科研人员如何实现技术转移,主动出击是第一步。”
在成功转让了两项技术之后,朱锦又开始投入新技术的研究中,“从实验室到市场再回到实验室。我很喜欢现在这种模式,未来我希望再实现3~5项技术的转移转化”。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4年3月10日 第5版 创新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