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3个月的优化攻关,高密度聚乙烯2号装置的能耗、物耗指标都得到了很大提升。目前物耗指标已低于设计值,能耗也比优化初期降了32kg标油/t,各项指标都超过了当初的预期。2014年,我们将继续通过平稳操作和技术优化,向更高目标冲刺!”2013年12月31日,齐鲁石化塑料厂线性低密度聚乙烯车间主任王京东在该厂技术经济指标提升会上总结发言。
攻关会上解难题
2013年10月8日,塑料厂召开高密度聚乙烯2号装置技术经济指标提升会。从那一天开始,这个每周一次的技术经济指标提升会,就被固定了下来。
“我很着急呀!这件事情要抓紧办!”
会议上,这句话成了塑料厂副厂长王波的口头禅。
2013年初刚投产的高密度聚乙烯2号装置,由于国产化程度高,设备操作磨合不够熟练,直到9月份,经济技术指标一直未达到设计值。10月份厂里成立技术攻关组,王波任组长,每次开会,王波安排的任务总是那么紧迫。“克服了哪些困难就不用说了,要直接说还有什么困难。把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列出来。上周解决了造粒机高低速档位切换的问题,这周要把回收优化的措施落实下去,下周的任务是:催化剂活性问题、乙烯分压控制问题、出料填充率问题,你们要详细分析一下,下次开会把解决办法带来。”
“王厂长是个非常务实的人,他不但要求严,管理细,而且每次都能抓住问题要害。每次会议都是带着问题来,冲着问题去,不落实解决方案不罢休。”王京东这样说。
优化运行见效益
平稳运行是提升装置经济技术指标的前提。为此,高密度聚乙烯2号装置从工艺优化操作入手,技术人员通过与设计方的沟通、协调,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先后解决了出料系统不稳定、风送系统振动大等一系列影响操作的问题。
“出料量和出料填充率是成正比的,管线振动大,出料量就低,填充率也就保证不了,我们的物耗就降不下来。所以你们必须修改出料系统的设计!”
车间技术员赵洪江有理有据的分析,设计人员听得直点头。
针对冷却器、分布板、压缩机入口滤网堵塞等问题,车间技术组逐项进行原因分析,发现作怪的“元凶”就是残留催化剂。他们利用注入微量氧气的办法,经过不断尝试,最终将这些问题逐一解决。装置运行周期有了保障,物耗指标下降明显,优化初见成效。
精益求精抠细节
新装置的优化增效像是开启了一矿宝藏,挖完了“宝石”还要细抠“黄金”。
膜回收系统是一套进口设备,主要作用是回收排放气中的乙烯气。洋设备运行过程中却有点水土不服——回收效果不理想。乙烯气从回收气中分离出来,再返回压缩机入口,分离、返回、分离、返回,仿佛是在打太极,就是回收不尽。
“哪里的问题呢?”
主管该单元的技术员杜荣科为此绞尽了脑汁,科班出身的他决定用数据说话。从入口管线开始测量、计算,一直推算到“油洗涤管线”的口径有问题。对!就是这段管线直径太细,满足不了工作需要,乙烯气走到这儿,转个圈又回去了。
杜荣科通过电子邮件,将推算数据和判断结果发到了大洋彼岸。2013年11月下旬,德国专家对膜回收系统进行技术回访时,现场确认了管线直径,并当即表示:设计确有缺陷,我们负责技术改造的一切费用。
改造后,膜回收系统将回收气中的乙烯“应收尽收”,再次降低了物耗。
技术攻关三个月,新装置物耗能耗降低明显,优化增效1800多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