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程塑料专业委员会…
信息检索
当前所在位置:热点提示
第十五届中国塑料博览会成果发布
最后更新:2013-11-11    浏览:3682 字体大小:

      为期四天的第十五届中国塑料博览会于2013年11月9日落下帷幕。以“创新驱动、携手圆梦”为主题的本届塑博会,坚持节俭高效务实办展,细致周到热情服务,展会各项工作成绩显著,再次成为塑料业界一次高水平、高档次、高效益的经贸盛会,其影响力、辐射力和带动力进一步增强,并成为展现余姚人民抗洪精神、促进余姚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的有效载体。据统计,本届塑博会,参会客商人次与去年基本持平,有效客商达2万余人,同比增长2%,展会总交易额达到39亿元。

  一、展会组织精简高效。塑博会前,余姚刚刚遭遇了百年一遇、突如其来的洪涝灾害,从灾情发生到展会举行仅有29天。各主办单位和筹委会克服重重困难,争分夺秒加紧筹备,确保了塑博会如期举行。本届塑博会坚持精简高效,取消了开幕招待会、塑博会十五年颁奖典礼、文艺演出等活动,简化活动环节,减少经费支出,突出办会实效。展会接待按照“节俭务实、热情周到”的原则实施,把重点精力转到更好地服务客商参展参会上,增设了展馆商务服务区、开辟了客商到展馆的免费接送大巴、设置展会志愿者服务站,进一步强化了展前、展中、展后服务,展会的各项服务更加贴近客商的需求,管理服务水平有了新的提升,受到广大展商客商的普遍好评。据统计,客商满意率达到93%,有78%的客商当场表示一定会参加下一届塑博会。塑博会期间,余姚还被授予“中国县域会展经济研究基地”的称号。

  二、经贸洽谈成效明显。本届塑博会被商务部冠名为“2013中国(余姚)国际塑料博览会暨第十五届中国塑料博览会”,并被列入2013年商务部引导支持展会,吸引了来自美国、德国、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前来参会。参展企业总数达到581家,其中境外企业74家,除中石油、中石化、中化集团、台塑等世界500强企业参展外,还吸引了德国阿博格、科倍隆、日本宝理、北方华锦、宁波海天等海内外著名企业参展,参展企业的规格和知名度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共有18个项目现场签约,其中外资项目9个,总投资1.59亿美元,协议外资7750万美元;内资项目7个,总投资43.1亿元,协议内资6.1亿元;另有科技合作项目2个。今年的招商引资呈现出三大亮点:一是涉塑项目比重较高,占签约项目总数的59%;二是项目投资额普遍较大,其中总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有10个,占签约项目总数的56%;三是项目的科技含量普遍较高,先进制造业项目占67%。本次塑博会期间还举办了余姚滨海新城涉塑产业园招商对接会,有180余家涉塑企业参加对接和现场考察活动,现场达成初步投资意向3个。此外,塑博会期间还举行了人才专场招聘洽谈会,共有125家单位推出2000余个岗位,吸引了2540余名求职者入场应聘,其中572人与招聘单位达成初步意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塑博会期间浙江甬易电子支付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标志着宁波市唯一的第三方网络支付公司投入运营。

  三、产业论坛引领发展。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余姚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九届中国塑料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来自德国赢创、巴斯夫、韩国乐天化学、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吉利汽车研究院等单位的270多名国内外行业专家和精英围绕“化工新材料发展—工程塑料市场与应用”这一主题,深入探讨和交流了全球塑料市场形势、高性能塑料最新研究和开发成果、工程塑料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以及下游应用等塑料产业发展的热点课题。中国改性塑料产业高端峰会有200多位国内著名塑料企业界人士参会,中国塑料加工协会改性塑料专委会、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分别就改性塑料行业的前景、塑料加工技术进步和改性塑料领域的诸多技术课题作了专题讲座。产业论坛和高端峰会既有对国际国内塑料产业形势的深入剖析,又有改性塑料行业高端技术的专业指导,对塑料业界人士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促进塑料产业提升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四、前沿技术产品云集。展会期间,众多参展企业带来了最新技术和产品。如“中海油乐金化工”、“广东聚石化学”等公司分别展示推介了ABS新产品、无卤阻燃技术在热塑性塑料中的应用等新产品、新技术;全球最大的包装用聚酯塑料供应商美国伊士曼公司带来了新型化妆品包装原料;日本大赛璐公司带来了塑料机械的新型清洗剂;著名纺织化工企业美利肯公司带来了“高模流透明聚丙烯”。众多高端技术产品吸引了业内的广泛关注,集聚了大量人气,香港力劲、宁波海达、广东拓斯达等企业的参展机械被当场订购。本次展会,既有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的展示,还有科技成果的对接。2013余姚市塑料产业技术成果对接会就有来自中科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单位的16位专家教授携20余项科研成果与企业进行了面对面交流对接,并赴相关企业进行了实地指导,有效推动了产学研对接。


 

 打印本文本   |    收藏本文   |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