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第21号令,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有关条目进行局部调整,在淘汰类产品目录中删除了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这意味着一次性发泡餐具将在被禁14年后“合法”回归。
尽管国家发改委对解禁令给出解释,产业界也从科学的角度罗列了发泡餐具保温、耐压、重量轻以及便宜等优点,但争议仍在持续发酵。
有关专家表示,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最大的缺点就是不可降解,解禁后在广泛使用中有可能再次带来环境难题。
对于那些正是着眼于巨大环保市场预期而大举投资可降解塑料生产的企业,对此又有什么想法?
杭州茂达 可降解产品压力倍增 恐一朝回到14年前
对于“白色泡沫”的解禁,杭州茂达生化环境有限公司的一位负责人郭先生表示“压力山大”。
作为浙江省第一家有能力生产可降解塑料袋的企业,成立已经超过10年的“茂达”还未曾真正尝过形势大好的喜悦。
尽管“茂达”开足马力每月生产能力达八九十吨,但市场对其需求每月只在40吨左右。其生产的可降解塑料袋有多种规格,卖给农贸市场的价格从0.025/只元到0.04元/只不等,而生产成本几乎与市场价格持平。
“只有卖出的数量够多,我们才有点钱赚。”郭先生告诉记者,市面上的普通产品价格和他们相比最少低30%: “拼价格,我们占不到任何优势。”
因为主要生产原料为石油,国际油价的走势对“茂达”产品价格起着决定性影响。郭先生坦言,油价超过100美元/桶,就很难赚钱。“前两年油价涨到140美元/桶,我们每吨原料价格将近1.3至1.4万元,完全没利润可言。”与之相对应的是,靠回收废料维持生产的小企业、小作坊,每吨原料只要4000元到8000元。“冲击力非常大。即便油价下跌,这个尾巴过长的降价过程中,下游生产企业也是受益甚微:往往还没来得及感受跌价,原油价格又涨回去了。”他算过一笔账,只有当原料价格在1万元每吨时,他们才有机会和普通产品拼价格。
“我们的塑料袋100%都是新料,没有味道,也很少有破损,而普通产品可能100个袋子里只有85到90个完好无缺。”郭先生说,若抛开价格因素,目前合作的四五十家农贸市场都更愿意购买“茂达”产品:“我们有售后服务,比如袋子放久了发生破损,茂达提供以新换旧,坏了的产品作为废品销毁。”
成立最初五年,茂达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好在后来抓住了几个发展机遇,比如在杭州提倡厨房垃圾环保袋时拿到不少订单,同时尽量减少人力成本,才慢慢扭转形势。”这两年销售情况又开始下滑,如今加上解禁令的冲击,只怕日子更难过,会回到1999年禁令发布之前的状态。”
嵊州华发 “绿色出口”不景气 对行业未来仍看好
主要针对欧美市场、生产可降解塑料包装制品的浙江嵊州华发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绿色环保路走得也不顺畅。
西方经济的持续低迷,让“华发”总经理孙元正很是头疼:“生产和销售情况都不太好。”
“去年一年两三千万元的销售额,只到高峰时期的一半,比2011年同期下降了20%左右。”孙元正认为价格是主导因素。
“华发”卖得最好的一款可降解环保包装袋每只定价0.13元,市场上的普通产品则比前者低出30%-50%,差价最大时能达3倍之多。
孙元正表示前期研发投入大、原料成本高等因素,让可降解包装袋显得“金贵”,“但其实都以几乎不盈利的价格在卖,整体利润很低。欧美、日本等国对生产环保产品的企业都有优惠政策和补贴,我们目前还没有享受到。”
由于市场全在国外,孙元正说解禁令对“华发”造成的直接冲击目前尚不明显,但行业环境内外相似,都不太乐观。但他对行业前景仍抱有信心:“环保是大势所趋,毕竟关系到子孙后代。坚持吧。”
市场冲击倒不大 环保理念易“受伤”
“难道要走老路?不可能再回去了吧?”台州邦丰塑料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云超对一次性发泡餐具的前景并不看好。不过,他也承认,这个解禁令从政策层面上对像他们这样的环保塑料生产企业是一个负面信号,他担心会给“邦丰”目前最头疼的产品应用推广问题上再多一层障碍。
赵云超投资创办的邦丰塑料是一家专业利用二氧化碳生产可降解塑料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去年年产3万吨二氧化碳基降解塑料生产线正式投入运行。尽管拥有4项国家专利、被列入国家“863”计划支撑项目,但这个高科技环保产品在应用推广上并不尽如人意。
赵云超告诉记者,邦丰塑料和不可降解塑料相比,成本要贵一倍,所以一般应用在较高端领域,如奶制品包装盒起保鲜作用的阻氧层,这是别的塑料代替不了的,目前都以进口为主,邦丰产品不仅可以完全替代进口,每吨还要便宜10000元。另外,医疗用的一次性手术包、床单等,目前国内多采用无纺布加不可降解塑料,作为医疗垃圾焚烧时非常难处理;而用可降解的邦丰塑料制成的一次性用品,就不存在这些污染问题。
“国内可降解塑料的用量非常之大,以浙江为例,仅医疗用品这块就至少有10多亿的市场。应用规模上去了,我们的成本、价格至少还可以再下降20%。可是都知道是好东西,就是推广不开。说来说去还是一个价格,而根子还在于观念。”赵云超感叹。
赵云超认为,政府应该花大力气、实实在在去鼓励、推动环保塑料的产业发展,消费者包括整个社会也不能只算经济账、不算环保账。“出台这样的解禁令,实在很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