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我国塑料制品业发展迅速,现已步入世界塑料制品生产大国的行列,且由于价格低廉、品质与工艺相对成熟,备受国外市场欢迎。但随着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国外对塑料餐具的安全卫生要求也越来越严格。2011年3月,欧盟发布EU 284/2011号指令,于当年7月起加强对自中国进口的由聚酰胺和三聚氰(酰)胺制成的塑料餐具的检验,致使我国输欧塑料餐具面临更为严格的质量检验。为此,我国塑料餐具生产企业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破解欧盟针对中国塑料餐具产品的技术壁垒,稳步扩大我国该类产品出口量以及欧盟市场占有率。
一、欧盟提高我国输出塑料餐具门槛的背景
三聚酰胺和聚酰胺一般作为塑料餐具的增塑剂使用,含量轻微,通常不会产生危害,但若超量使用则会对人体产生毒害作用。密胺餐具是由密胺树脂粉加热加压铸模而成,而密胺树脂就是由三聚氰胺和甲醛聚合而成,如原材料树脂聚合不好,则会残留三聚氰胺,高温加热至120℃左右时可析出,对人体造成平安隐患。
欧盟本土几乎没有塑料餐具生产企业,该类产品80%依赖中国进口。据了解,我国塑料餐具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福建泉州、浙江台州、广东东莞等地,且以小型企业为主,而真正具有出口资质的企业比例仅占10%左右,大多无资质企业则利用相关资质从事出口业务,“借船出海”。
为节约成本,企业往往在生产过程中偷梁换柱。以密胺餐具为例,许多企业常常以尿素甲醛树脂(A1料)或混合料(A3料),替代常规用于生产符合标准产品的纯密胺即三聚氰胺甲醛树脂(A5料)作为原料来生产塑料餐具。而这些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变形、变色等情况,国外消费者也由此降低了对中国产品的信任度。
据了解,在被列入法检目录商品之前,中国出口塑料餐具曾多次遭受欧盟、日本等国家或地区的通报和召回,特别是2009年央视曝光了国内毒仿瓷餐具后,欧盟对进口中国塑料餐具戒心加重。据统计,仅2010年欧盟“食品及饲料快速预警系统”就对中国产食品接触材料通报达140余起,其中塑料餐具通报约占40%,主要原因是聚酰胺塑料餐具初级芳香胺超标和密胺餐具甲醛迁移超标。
本次欧盟制定出台新令调高我国塑料餐具准入标准,主要缘于上述原因以及之后出现的“毒奶瓶”事件,让欧盟对食品安全格外警惕,加严对中国输欧塑料餐具的检验,其最主要目的就是为阻挡具有竞争力的中国塑料制品进入欧盟市场而竖起“技术壁垒”。
二、我国塑料餐具输欧的准入门槛
2010年11月,欧盟食品安全及动物健康常任委员会投票通过了立法提案,决定自2011年7月欧盟实施加强对进口自中国以及香港的,由聚酰胺和三聚氰胺制成的塑料餐具的进口检验,也就是设立了两道准入门槛,即书面材料审查和抽查产品进行检测。
根据新法案规定,对产自或发运自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的聚酰胺和密胺塑料餐厨具,进口商必须向主管部门提供产品初级芳香胺与甲醛符合欧盟限量要求的声明,该声明必须使用官方语言,或采用该进口会员国的官方语言,并附上相应的实验室检测报告,显示分析结果如下:聚酰胺餐具中所含的PAAS并未超过规定的0.01mg/kg的限制;三聚氰胺餐具所释放的甲醛含量不超过15mg/kg。成员国指定这类产品的第一入境口岸,并在互联网上发布入境口岸清单,其成员国主管部门将按10%的比例对进口货物进行抽样检测。
大部分尼龙餐具和部分密胺制品(铲子和汤勺类产品),往往与高温食品接触,如产品上有使用温度和时间范围的标识,则按标识规定条件测试。如无标识的产品,则检测条件选择最严苛的175℃、30分钟,这样就导致大量的产品无法通过检测。
除此之外,作为新管制措施的一部分,欧盟还要求进口商或其代表在货物到达第一个进口地点前至少2个工作日前通知主管当局,告知预期到达日期和时间。主管部门应在货物到达口岸后的2个工作日内检查货物的相关文件,随后进行识别和物理检验,并抽取10%的货物进行实验室检测;所有检验完成并得出结果后,货物方可自由进入流通领域。如发现不合格项,成员国将通过“快速预警系统”通知委员会。
三、积极应对,破解壁垒,提升塑料餐具竞争力,扩大出口
欧盟此次提高我国塑料餐具准入门槛,必将对我国塑料餐具产业造成较大的冲击,产品出口欧盟时将被要求进行检测并提供相关文件资料,增加通关时间,加大企业检测成本和管理成本,同时也给我国出口塑料餐具的声誉造成一定的影响。为此,我国政府及相关企业应以欧盟加严举措为契机,未雨绸缪,积极应对,提高产品质量,打破壁垒,扩大出口并站稳市场。
企业方面:一是制定严格的原辅料采购检验和成品检验制度,加强对原料供方的选择、控制、验证管理,严格从经过合格评定的供应商处选购原材料,关注塑料原料、塑料添加剂等原材料的风险评估,尤其应关注原材料的无毒、无异味等特性,加强对密胺、尼龙等敏感原辅料的检验,从源头上提高产品安全性,提升产品质量。
二是不断改进内部管理,着重改进生产工艺,明确产品质量控制目标,确保操作人员执行健康卫生和良好卫生的操作规范,提高产品的检验检测频率。建立健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和提高企业自检自控技术和能力,从根本上为产品质量提供技术保障,以应对日益严格的国外技术贸易壁垒。同时从提高科技含量入手,积极推出更多设计独特、款式多样的新产品,提升市场的占有率。提高企业对品牌建设的认知度,强化品牌保护意识,加大对国际品牌的推广力度,把握国际国内两大市场。
三是加强与客户的直接沟通,掌握国外法规动态,及时准备好相关出口产品的合格报告和文件资料,同时对可能存在风险的各类原材料加强进料检验和成品检测。
政府方面: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及时宣传国外法规、标准,不断完善食品安全标准,并加大监管力度,同时提供便捷口岸服务等积极有效措施,帮助餐具行业规避风险和做强做大。
一是实施出口许可制度,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建议对出口塑料餐具的生产企业实施出口质量许可制度,结合国际国内的标准法规要求,对企业的生产环境、质量体系、产品品质等多方面导入严格的评审程序,从而全方位保障产品的质量与国际接轨。
二是强化源头管理,强化政府监管。检验检疫部门应针对欧盟的新规制定相关工作规范,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出口塑料餐具质量安全。首先是督促企业完善出口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健全原材料监控制度,实施严格的原辅材料备案登记制度,如原料的核销、检测等,做到有源可溯。采购、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原材料,严格执行技术标准,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同时有效指导和帮促企业通过ISO9000体系认证,提升企业的国际认可度。其次是注重监督管理,即“源头把控”与“过程监管”双管齐下,为出口产品的质量保驾护航。严格按照进口国的标准进行检验,对产品中有害物质含量进行检测,确保产品符合要求。对于没有明确检测标准的国家,则按照我国强制性标准进行检测。同时加强对不合格产品的监管,涉及安全卫生的不合格产品不得返工重检,并监督企业进行销毁处理。第三是建立长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及时更新国际国内标准法规、发布警示通报等,并加强对不合格产品或通报产品的跟踪及后续监管。
总之,因为生产塑料餐具所需技术含量并不高,相信国内生产塑料餐具企业只要严格按照生产标准,规范化生产,必定能通过欧盟所设的准入门槛,同时也能重塑我国塑料餐具生产行业形象,提升塑料餐具的声誉度,使该类产品稳步占有国际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