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程塑料专业委员会…
信息检索
当前所在位置:热点提示
聚酯瓶片 且慢扩产
最后更新:2012-06-12    浏览:2486 字体大小:

    6月1日下午,随着中粮两千吨的非即期招标单公布结果,聚酯瓶片价格正式宣告下滑到万元/吨以内,回到2010年四季度前的四位数价格时代。

    在已经过去的全球股市全线下挫的“黑5月”里,由重挫17%的原油领跌的聚酯行业同样经历了滑铁卢行情。全产业链各产品价格累计跌幅为3.3%~12.2%,其中聚酯瓶片自月初的10900元/吨下降至月末的10150元/吨;外盘价格自月初1505美元/吨下跌至月末1355美元/吨,跌幅分别达到6.9%与10.0%。在5月中旬出现了聚酯瓶片市场价格与半光切片价格倒挂的现象。

    这不是一组值得“炫耀”的数据,站在一个行业分析员的角度,笔者觉得有些无奈。

    我们可以把价格的持续下跌归结到2012年整个宏观大环境的偏空状态中。可以说,整个商品市场都在下行;欧债危机愈演愈烈,希腊离被“赶出”欧元区仅一步之遥;美元指数持续走强,油价回到两年前已经不是梦想。是的,这些是外因,我们无力改变。

    但是外因促成了价格的下行,内因却是真正谋杀利润的真凶。

    无论是合同利润,还是仅供参考的现金流利润,在今年3月后均出现了大幅回落的状态,其中5月的合同负利润更是高达637元/吨,创下近15个月以来的新高。而5月份的平均现金流负利润达到188元/吨,比3月份下跌519.7元/吨。

    与行业利润下滑相对应的竟然是产能的不断增加。2月底万凯40万吨新聚酯瓶片装置正式投产,拉开了本年度投产大戏的序幕,3月中旬,其SSP部分正式开启。4月18日,华润常州一套新的30万吨装置投产;5月18日,华润常州另一套30万吨新装置跟随投产。短短3个月的时间,聚酯瓶片新增产能达到100万吨,占2011年底总有效产能的21%。这也直接导致4月及5月的市场供应量接连突破40万吨及45万吨的历史高位。今年1~5月的聚酯瓶片整体供应量较去年同期上升37.3万吨,这几乎是去年1个月满负荷的产量。

    2009年4万亿救市资金下放以后,聚酯行业各个产品均出现了大幅赢利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纷纷加快了PTA与聚合体新增产能投放的节奏。

    在2009年后新增聚合体产能的投放明细表中不乏聚酯瓶片的身影,甚至直至未来5年的投产时间表里,瓶片仍然是投产大军中的主力。为什么那么一个早就被放入供需矛盾突出行列的非纤用聚酯产品会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甚至吸引大部分新厂家投入?

    直观来说,论投产速度,聚合市场后期投产的两大热点——聚酯瓶片以及涤纶长丝,前者从奠基到投产,仅仅需要1年多的时间;而后者,受限于全球目前主要纺丝设备供应商年产350万吨~450万吨的生产能力,2011年时,国外厂商排期便已到达2014年~2015年,而国内设备排期也基本到达2013年~2014年。也就是说,同样投产一套20万吨装置,聚酯瓶片︰涤纶长丝的时间比至少为1︰2。

    再论投产资金,单以一套20万吨的聚合设备而言,目前投产一套瓶片装置总投资不足2亿元,而即使只是采用国产设备,一套涤纶长丝完整设备的总投资也至少在5亿元~7亿元。聚酯瓶片︰涤纶长丝的资金比至少为1︰3。

    因此,站在部分新投产PTA厂家配套下游一体化建设的角度上来看,同样一套装置,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实现对PTA的消耗;而站在地方政府的角度上来看,同样一块地皮,能在1年左右的时间里以不足两个亿的投资得到产值超过20亿元的回报,何乐而不为呢?

    鉴于此,“后浪”纷涌而至,而“前浪”想要不被淘汰,在明知市场饱和的情况下也只能选择进一步扩产来保住市场地位,市场由此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除了下半年将要投产的华润珠海30万吨装置、广东泰宝30万吨装置、江苏宝生15万吨装置、还有可能会在今年赶上末班车的逸盛海南装置以及三房巷新装置,直到2015年底前,国内还将会有接近655万吨新增产能投放入瓶片市场,届时我国聚酯瓶片产能将升至1200万吨以上。但2011年底我国内需消耗量不过310万吨左右,就算乐观估计今后五年的内需消耗增速会持续维持在20%以上,2015年底内需量也仅为640万吨左右。而2011年底我国出口量95.5万吨,乐观估计2015年出口量能达到200万吨,那么仍然有几近400万吨的过剩产能无法被消耗。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想要顺利地将产业链进行传导,2012年后瓶片工厂的年平均开工率只能保持在70%左右的低位,这不是一个健康的产业要达到的一个开工率数据。

    当然,也许以后我们的行业能够开拓一条新的需求道路。之前远纺一直在试水的啤酒瓶用PET瓶行业,或许会随着华润雪花啤酒的介入而真正找到一条新路;也或许因为产业链越来越注重一体化的生产,瓶片厂家也能寻求到更多自身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再或许随着韩国产能进一步转产,东南亚地区新增产能延迟投放,我国的出口市场能进一步拓宽。

    总之,未来的道路还很长,但在眼前比较难走的时候,也许停一停,缓一缓。等到需求跟进了,供需矛盾不那么突出的时候,再去考虑新增产能的扩增,会更为合适。

 打印本文本   |    收藏本文   |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