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程塑料专业委员会…
信息检索
当前所在位置:技术交流
“可降解地膜” 农民告别“白色”增产 
最后更新:2012-05-03    浏览:2190 字体大小:

       “这白花花的地膜,在地里100年都化不掉。”乾安县占字乡父字村农民谷春文从地拽出一块残留的地膜说。2010年开始,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他家的旱田使用了膜下滴灌技术。玉米产量大幅提高的同时,难降解的塑料薄膜残留物不仅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还影响作物生长。今年,吉林省在全国率先大面积推广可降解农用地膜,帮助谷春文和乡亲们解除了烦恼。
  吉林省是水资源短缺的省份。膜下滴灌作为一项高效的抗旱增产技术,使吉林省西部干旱少雨地区实现稳产增产。但同时,难降解的塑料薄膜残留物又造成了严重的白色污染,反过来又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
  “我家使用膜下滴灌技术已经3年了,粮食产量比传统耕种增长了一倍多。”40岁的谷春文说,“去年我家2.5公顷地打了6万多斤玉米。”
  但困扰谷春文的是,地里存留的塑料薄膜越来越多。“一片雪白,用耙子怎么搂也搂不出去,就得靠人工一点一点往出捡,特别费工。”他说,“现在人工成本那么高,一天至少得100元。”
  “地膜残留物埋在土壤里越来越多,种子播下后一旦被包裹缠绕,根系扎不下去,甚至死苗。”谷春文的同乡孙占元说,“三年五年后,最起码少一成苗,十棵苗得少一棵。”
  让他们欣慰的是,今年他们用上了由吉林省农科院研制的可降解地膜。“在雨季到来前,上面这层膜就自然分解了。我们喜欢这样的农业技术。”刚刚播种完的谷春文指着地里新盖的地膜说。
  “这种地膜去年已经在村里试验应用,通过旋耕机作业后,现在就看不出地膜了。”乾安县占字乡父字村党支部书记金英敏说,“这个降解膜像窗户纸一样,一动弹就成碎片,对庄稼没有啥影响了。”
  “地膜降解到土壤中以后,土壤中主要微生物的数量比普通地膜高出几倍。地膜被微生物消耗,微生物数量增加,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吉林省农科院农研中心研究员刘惠涛说,“这个过程叫做‘光分解’,通过设定降解助剂的添加比例,在铺设两个月以后,地膜地上部分通过光合作用自然分解,地下部分通过微生物分解,残留部分则在次年春耕灭茬时机械分解。”
  据悉,可降解地膜露土部分占80%以上,降解率当年可达到90%,埋土部分不到20%,每年降解35%以上,三年可自然降解完成。
  “普通地膜每公顷成本1000元左右,这种可降解地膜就贵了不到50块钱,保苗率可以提高10%以上。”谷春文说。
  据介绍,今年吉林省共推广两万亩可降解地膜,通过示范带动,明年将继续扩大推广面积,力争在三年内消除非降解地膜。

 打印本文本   |    收藏本文   |    回到顶部